小盘策略失灵,量化机构再传危机|21私募通
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黎雨辰 北京报道1月下旬以来,中小市值个股行情的终结速度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。随着中小盘量化指增产品跌入“至暗时刻”,多只百亿量化私募旗下的产品于年前创下历史最大的单周跌幅,甚至出现罕见“负超额”。近日来,更有直指数家头部量化私募“面临破产”、“老板跑路”、“大幅清盘”等传言开始在市场间发酵。2月20日,幻方相关人士回应称,旗下没有产品清盘,同时表示公司从未做过任何DMA杠杆交易。同日在和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交流中,多家头部量化私募均明确辟谣,称近期一切在传的破产、跑路等消息实属谣言。同时在短期超预期的市场冲击面前,量化管理人向记者表达出,公司正全力“抗下”极端行情,在静候产品净值从大额回撤中修复的同时,积极推进与客户的沟通工作。作为2023年资本市场几乎最为亮眼的风格,小盘股的表现也曾一度可圈可点。部分量化指数增强过度暴露小市值或者微盘股选股,获取到了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超额收益。然而对量化交易而言,风格拥挤程度达到阈值,往往带来策略失灵与产品表现坍塌。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,正是市值因子的暴露程度过高,成为了本轮相关量化产品危机的导火索,而在A股市场近期整体的流动性危机下,一些相互作用的风险因素也被接连触发,例如中证500、中证1000的雪球产品的不断敲入拉大股指基差、提升对冲成本,又触发了量化DMA(加杠杆对冲策略)的获利平仓,进一步加速小市值股的踩踏。护盘基金对权重股的优先托举,也助推了大小盘之间的两极分化。“行业正在面临市场风格的历史极端值,现在显然不是一个适合策略发挥的正常环境。”有量化人士对记者坦言。危机当前,量化机构应对不一。春节前后,一批量化私募公开反思、表示积极对策略进行迭代优化。例如灵均投资曾在近期反思,在本轮市场调整的过程中,投研团队对模型的风控表现、市场环境、策略配置等因素进行持续关注并调整。不过,2月20日,因监控到灵均投资管理的多个产品大量卖出沪深两市股票合计近26亿元,上证、深证指数短时快速下挫,沪深交易所均对灵均投资实施暂停交易并启动了公开谴责程序。交易所表示,将严管影响市场平稳运行、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。事实上,也有不止一家受访的头部量化则在近期向记者表示,对较为成熟的策略“乱来”反而是武断的,管理人并不会特意轻易为此轮极端行情,对旗下相关模型和组合进行额外的人工干预。对于体量较小、灵活度不高、或有风控漏洞的产品,在遭遇市场波动时选择及时调整策略可能更为妥当。对规模相对较大、模型建设、风控体系已经较为成熟的机构而言,公司产品风控,已包含了对于计划内或相对可预期的、市场风格切换的考量。这一前提下,在非常态的极端行情中调整策略,反而可能带来二次伤害,使自身陷入“两头挨打”的境地。还有量化私募指出,在产品布局上,公司为避免策略的过度集中,本身也不应扎堆发行小微盘产品。(本报记者李域对本文亦有贡献)
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,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,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。